#古镇
#美食
作者手记
4月8日 16:08/定位:余姚·朗霞街区
最近工作有点忙,来这里的路程也有点折腾,甚至我还不确定是否能赶上回粤的航班。但我依然坚持来,因为他和他家乡的山水。所以,我把此次来自余姚旅游局的邀请称为“机缘巧合”。
多年的惦念记挂,一朝的机缘巧合,我站在了句余山下。看着姚水泛起的涟漪,八年来记忆的文字和埋在心里的情怀顿时释然。
大约在一个月前,在朋友圈看见一条带有“闻香识余姚达人招募”的分享链接。我顿时有些兴奋和激动,作为余秋雨先生作品的铁杆读者,关于余姚的记忆更多的是在他的作品里。尤其是在《我等不到了》第一部中,秋雨先生用了大篇幅文字叙说余氏家族的迁徙、发展和变迁,文字里夹杂着自然的乡土气息。
我带着兴奋劲儿顺势点开这条链接,看到是当地旅游局主办的旅行体验活动。大概的意思是公开招募一批热爱旅行的青年,而后带着他们领略一番余姚的山水,读一读当地的民俗风情。更为关键的是,全程的旅行是免费的。
“这是为我准备的吗”毫不谦逊的说,这是我的第一反应和想法。
余姚,对于我来说是埋在心里的一种情怀,平时在书里读了太多那里七大姑八大姨的故事,在文字中也看了不知多少次从没见过的姚江水。遇到这样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难免会有些激动时的浮夸。
然而,当我仔细阅读完这条招募要求时,我心里又有些犹豫和不安。心想着“这样的机会肯定很多大咖竞争吧我报了名能上吗”
犹豫再三,我还是决定报个名,不论能不能被选中,只要尝试了就不会留下遗憾。
都说“梦想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我想我就是万分中的“一”。大约过了半个月,我接到主办方的通知和邀请,成为了“闻香识余姚”的一份子。
广州到余姚的路程有些折腾,先是得飞往宁波,而后中转动车花十几分钟的时间前往余姚。其实这还不算什么,更为折腾我的是回程航班。由于我用的是里程兑换航班,所以只能选择国航的飞机。这就决定了我必须从上海虹桥机场出发,乘坐晚上七点五十的航班返回广州。而从余姚到上海的高铁需要将近两小时,换句话说,我必须在最后一天的下午四点半之前坐上前往上海的高铁。这是最大的变数,根据行程安排,从四明山到余姚北站需要一个小时多一点的时间,而返程时间是当天下午三点。
“是不是太冒险了?”
尽管我会如此的盘算,但出于对余姚的特殊情怀,我毅然决定一定要走一趟余姚。否则,我内心不安。
作者手记
4月8日 22:25/定位:余姚·姚江文化主题酒店
有这样一座小城,四明山的蜿蜒辅以姚江的润泽勾勒出江南独有的风韵。这里同时拥有着峻岭的巍峨,平原的富饶,佳肴的精致以及民风的淳朴。河姆渡文化在此发源,姚江学派从此传承。这里是王守仁、黄宗羲、余秋雨的故乡。古今三太傅,吴越两东山。这里是余姚。
“尊敬的乘客,我们的飞机很快就要降落在宁波栎社国际机场,请您调整座椅靠背······“
我打开遮光板,俯身打量着这片内心期待的土地。只见飞机正在群山连绵的梯田上空飞行,高度距离山顶大约只有两三百米的样子,我可以很清晰的看见田地里劳作的村民和不远处的农舍烟囱里袅袅升起的炊烟。
此情此景,我很难相信飞机很快着陆的通知。难道我们要降落在山顶之上吗正当我呆呆的发愣思索时,飞机掠过山头,很快便降落在了一马平川。
“我们到了”,我拿着一本先生的《何谓文化》,对自己说。
邂逅阁老家宴
和一群通行的小伙伴碰面之后,我们前往酒店稍作休息,而后前往余姚泗门品尝“阁老宴”。
说起这门阁老宴,得从明朝相爷——谢迁说起。
“明正德元年,谢迁请诛权阉刘瑾不成,被迫致仕回到老家泗门。为避祸,谢迁杜门僻处,绝口世故,惟与冯兰等一二故老徜徉于东山汝水之间。”这是一段史书关于谢迁被贬老家泗门的描述。谢迁赋闲在家,总想着给自己找点事儿干。思来想去,他回想起自家的菜谱,一边查资料,一边下厨房,一边记录,不经意间成就了阁老宴百年的传承。
在家宴中,“围宴”颇具特色。“八围筵”具体为八只冷盘、十道热菜、二道点心;“十二围筵”是十二只冷盘、十二道热菜、四道点心;“十六围筵”有十六只冷盘、十六道冷拌、十六道热菜、四道点心;而“二十四围筵”则有二十只冷盘、二十四道冷拌、二十四道热菜、八道点心之多。“二十四围筵”作为阁老家宴中档次最高的筵席,相传谢迁在世时也仅举办过三次。这种宴席以高档的原料,有名厨掌勺,使其色适于目,其香适于鼻,其味适于口,集煎、熏、拌、炒、烩、熘、爆、炸、蒸、炖、烧、焖、煮等精湛的烹调于一体。
奈何岁月弄人,正德五年,刘瑾伏法,谢迁蒙诏官复原职。平时门可罗雀的阁老府前,又重新热闹起来。以前因怕受牵连而不敢来往的各级官员及亲朋好友,又每天穿梭于万安桥上。为了招待这些客人,谢迁遂对原先的普通家宴进行改良和创新,以泗门本地海鲜土产为特色,按冷盘热菜的盘碗数量,菜肴质量品位的高低,形成“八围筵”、“十二围筵”、“十六围筵”、乃至“二十四围筵”一套完整的筵席体系,后世称之“阁老家宴”。
姚剧里的《汉宫惊魂》
品尝完阁老宴,我们驱车前往戏院,听同行的朋友讲,这里的姚剧堪称经典。
还没等我坐进戏院,便被戏单上的第一幕戏惊呆了,使得我完全相信此次的行程是天注定的安排,而非巧合。
曾经欣赏过一部京戏,名字叫做《汉宫惊魂》。大抵讲述的是东汉刘秀和郭妃的故事。话说刘秀当皇帝时,姚期因子姚刚打死太师郭荣,遂绑子上殿请罪。刘秀念姚家父子有功,赦免姚刚死罪,将他发配。郭妃使计灌醉刘秀,假传圣旨将姚期斩首。丞相邓禹三道本章保奏姚期,俱被郭妃押下。马武直闯后宫,逼刘秀赦免姚期,惜来迟一步。见姚期首级,刘秀大恸,怨恨老臣不来保奏,把一众老臣俱斩杀。马武大闹宫廷,刘秀闭宫不出,气愤之下,马武用金砖击头而亡。刘秀悔恨下斩杀郭妃,往太庙祭奠忠魂,终因心神不定,由太庙跳下身亡。
姚剧和京剧相比,在人物塑造上更为人性化,少了一些夸张,多了一些贴切。此外,在人物装束上也颇具一格,跨越在虚实之间,既能符合戏剧要求,也能满足现代观众审美。
除了《汉宫惊魂》,其他戏目也给我印象深刻,诸如《沙场泪·洞房》和早已被观众熟知的《格格蓝齐儿》。只是时间仓促,此次还没能看场完整的姚戏,实属遗憾。
姚水情
看完姚戏之后,我们前往姚水边乘坐游轮,欣赏了一番姚江景色。
与其说姚江美丽,还不如说她孕育的人文更富有江南韵味。江水缓慢温柔,在历史沉淀的古迹中穿流而过。桥亭林立,古色沉韵,仿佛站在了时光隧道的另一端。给我印象最深的算是一座名为通济的石桥
这座石桥俗称江桥,造型古补,气势雄伟,海船通过不需扯落风帆,有“浙东第一桥”之称。为保住这座江桥,民间流传着一个动听的故事。
明朝时候,有个叫谢迁的宰相是余姚泗门人,他为官清正刚直,爱民如子,余姚人尊称他为谢阁老。嘉靖年间,他告老还乡。当时,有位刑部尚书叫赵文华,是慈溪人,为人奸诈,惯于陷害忠良。他对余姚出了“十八学士”,心里妒忌,把谢迁看成眼中钉。
余姚人看到赵文华的船过江桥时,也要讥讽他几句:“慈溪人官大官大(读陀)都要从余姚人跨下钻过。”赵文华听了很生气,恨不得把这座江桥拆掉。有一次,他向皇帝奏本道:“余姚有龙山、凤山、蛇山、龟山,美称四灵,还有金锁桥、银锁桥、紫金桥,铜湖、玉井、绣花河塘、驿山炮,风景很好,是出人才的地方。”皇帝听了微微笑答:“谢卿在朝时,联曾听说过,联要亲自到余姚一游,谢卿却劝说,责人难过驿山炮啊! ”赵文华马上说:“这劝说后面有阴谋,万岁爷,皇帝京城也只有里罗城、外罗城和紫金城三层,而余姚却有江南城、江北城和皇山城三层,还有一座江桥,长虹横卧,三城鼎立,构成一个大‘品字’。
风水好得要出皇帝,谢迁有谋皇之心!如果皇上亲临余姚,它非真相大白 ”皇帝大怒:“此话当真,依卿如何 ”赵文华忙答:“拆除江桥,破其风水。”皇帝准奏,赵文华大喜,就领旨出京来余姚监督拆除江桥。 此时,谢阁老在乡,得知拆江桥圣旨已下,心里着急,为保江桥,来到余姚西郊接待寺,与寺中方丈一道找有经验的船老大商议,定下计策,从西十三渡到三江口,长五华里的江西上设下“瞒天帐”,暗暗布置定当。
 赵文华派人来到余姚,暗底下量好江桥桥洞宽度,令工匠将宫船船沿加阔到比桥洞的宽度阔三分,这样,船到江桥,必定受阻,就可当场拿出圣旨,监督拆桥。
一天,官船浩浩荡荡在大运河上向南进发。“御前大夫赵”的杏黄旗迎风招展,一路上金锣皮鼓好不威风。船过杭州,不数日到了绍兴,过通明坝,即将临近余姚。天还没亮,谢阁老乘快船出城十里等候,赵文华官船一到,谢阁老便登船拜访,到中舱分宾主坐下。谢阁老传管家招待远来船老大,换上当地老大继续开船。这时,二江边两岸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余姚县官带着属下到西十三渡迎接圣旨。
赵文华却若无其事,顾自与谢阁老在灯下下棋。官船刚过西十三渡就进入“瞒天帐”,谢阁老心中有数。赵文华这时棋兴、酒兴正浓,笃寇泰山,坐等官船碰撞桥洞。
谢阁老举起马后炮打着赵大人的老帅,赵大人双眼紧盯,右手举起一子正想还击,忽然酒杯一侧,“状元红”倾出酒杯,流入棋盘。谢阁老暗喜,船已顺利通过江桥,赵文华却蒙在鼓里。
不到半袋烟工夫,赵文华正要落子解将,船舱内豁然开朗,这下可急了,忙呼旗牌:“已到什么地方 ”船老大替旗牌回答:“老爷,船到了三江口! ”赵文华才知道,船已通过江桥三里路了,慌忙下令:"快!快停船靠岸!”
官船向岳庙港口靠拢,余姚县官带着官吏乡绅,早已赶到这里等候。
赵文华走上码头,拿出圣旨宣读:“奉旨拆除余姚江桥。”读毕交县官接旨,县官长跪不接,赵文华厉声比斥:“小小知县,竟拒不接旨,该当何罪”
县官按谢阁老的授意回答:“赵大人,圣旨写明‘奉旨拆除江桥’,没写叫本县奉回头圣旨拆掉江桥哪! ”
这时,谢迁在旁开言道:“赵大人,你船到桥洞下,为何不开读圣旨圣旨回头岂非犯了欺君之罪 ”说得赵文华哑口无言。
谢阁老又故作圆场,县官接旨,不拆江桥,请赵大人回朝,只好向皇帝假奏已经把江桥拆除了。 原来,搭起“瞒天帐”,弄得官船里辨不清黑夜与白天,看不清江桥;船到桥洞,船老大将船身微微向北一倾斜,使官船刚刚通过桥洞。就这样,保住了这座浙东第一桥,至今仍巍巍耸立在姚江之上,造福后人。
作者手记
4月9日 20:40/定位:四明山·锦谷园民俗客栈
东经121°,北纬30°,这里发现的原始陶罐上描绘着新石器文化的灿烂,这里珍藏的山赤水天里隐藏着第九洞天的玄机。在那些不曾改变的悬崖峭壁上,至今还存留着李白和王安石留恋的目光。山如碧浪翻江去,水似青天照眼明。这里是余姚。
我们起了一个大早,在四明山的怀抱中饱吸清明过后的清新。
在记忆中,山下的四明湖颇具规格,据说面积相当于大半个杭州西湖。不仅如此,她汇集溪流、泉水、瀑布,储水容积高达约1.2亿立方米,灌溉着余姚西北30万亩良田,成为余姚人的生命水源。
此外,湖中有八字桥、野猫湾、丁山等,形成5个湖心岛,好似镶嵌在明镜中的翡翠,更增添了四明湖的魅力。湖心的玉兔岛是四明湖最大的岛屿,面积约270亩。其形状酷似玉兔,特别是月亮之夜,从湖边远眺,犹玉兔拜月。
岛上苍松翠竹,果园茶园漫山遍野,蜿蜒曲折的山径,徘徊徜徉,古朴清幽,令人心旷神怡。
她所依傍的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更是让我们体验了一回属于大山的宁静和胸怀。
这里没有太多妩媚的风景,没有轻佻艳丽的颜色,在我眼里看到的,是一幅生机勃勃和春暖花开的画卷。
后来才知道,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以空气清新著称,是郊游、踏青的理想选择。游览四明山的最佳季节一般在每年的十月,此时山上的枫叶层林渐染,非常漂亮。而冬天雪后的四明山白雪皑皑,三四月樱花开时,景色也很是好看。
这里包含深秀谷仰天湖水帘洞等5个子景点,景点之间相对比较分散,因此最好自驾游玩。由于景区位于山上,会有一段近2小时盘山路,不算好走,不建议新手驾驶。从宁波、溪口方向来的游客通常会先过镇东桥,抵达景区东门售票处,深秀谷和四明山庄就在这附近。
在四明山庄附近的岔路往右可去往仰天湖和鹁鸪岩水帘洞,仰天湖的湖光山色让人心情舒畅。整个四明山并没有特别抢眼的自然景观,倒是可以安静享受满眼的葱茏植被,以及吐纳大自然的清新空气,不必执着于走完全部景点,在这儿悠闲惬意地放松心情才是最佳选择。
如果时间充裕,可以在此留宿一晚,四明山庄是不错的度假村,仰天湖附近也有度假村提供食宿,条件要比四明山庄更好一些。
四明山还有一个地质公园,据说是拥有华东地区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夷平面,共分为三大区块,即之前开放的河姆渡古人类文化园区四窗岩-丹山赤水地质园区,及罗成山-仰天湖地质园区。
地质公园核心景区——罗成山景区位于四明山镇大山村,四明山地质公园景区内保存了大量完整的古夷平面,同时也是欣赏浙江高位台地及湿地、突岩及石蛋、瀑布、泉水等地质景观的绝佳场所。
景区有四明怀古、长城雄风、鹁鸪飞天、神鹰破壁、松林寻芳、碧湖流云、平岗餐秀、绿野仙踪等八大景观,总面积约300亩,游客经游步道在园区行走约2公里,可以直观地感受四明山地质区域内的各种地质景观。其中“四明怀古”还原了四明山古夷平面的地表景观。
作者手记
4月10日 15:45/定位:沛林村
一千八百年前,来自杖锡的庄氏后人迁居于此,将家族的性命托付给这片山水,任凭在绿树村边合的石阶上静观青山郭外斜。千年以后的今天,茶园满香,依然演绎着“茶敬客来茶当酒,云山云去云作车”的多情。这里是余姚。
比起大山的胸怀,丹山赤水的柔情和古韵打动了逐渐在旅途中疲乏的我。
茶园,我们的第一站。
在我印象中,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的观赏茶园。当这片绿色映入我眼帘时,我首先想到了曾在飞机上看到的场景:”难道山顶的那片梯田就是我眼前的茶园“后来,我在这里不时地听到飞机掠过所发出的轰鸣,而且当地居民也告诉我,这里的确是呈梯田状的茶园。
和我以往认知的不同,这里没有泡茶时溢出的淡淡香味,更多了一份宁静的守候和纯粹的采茶劳作。一切就像是浑然天成,不琢人工。
PS下图为姚江水源,很难想象,姚江的源头竟是一口由山泉汇集的小井
下午,我们邂逅了一片古老的村庄。
大约在650年前,一群源自宋朝名家沈括的后裔迁居于此,他们将家族的性命托付给了这片山水,任凭在绿树村边合的石阶上静观青山郭外斜。近乎千年以后的今天,茶园满香,依然演绎着“茶敬客来茶当酒,云山云去云作车”的多情。
这里是余姚沛林村。
古村近千人口全都姓沈。誉为一个村、一口井、一个姓。古村完整地保存了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整个村落房屋大多建成三合院的形制。
古村内外散落着成群的千年古树,一口与村落同时诞生的古井有着种种令人不解的神奇,使古村愈加显得有些神秘。柿林人至今仍传承着“耕读传家”的祖训,名人仕子代代迭出而享誉一方。
我终究是坐上了回程的飞机,感谢旅途中所有的机缘巧合。
从《文化苦旅》到《我等不到了》,八年来,先生的每本著作我都仔细读过。这次来余姚特地带了一本重读,里面提到萧伯纳的一句:“如果你有毅力和勇气,那么使未来的盛典更加壮观的,将是中国戏剧。”所以我想说:如果有机会,我还想再完整的看一次姚戏
此次有幸拜访秋雨先生的故乡,回想着作品里时常提及的余姚,感慨万千。
虽然没有到访慈溪,但终让我在现实中读到在先生作品里时常提及的余姚,这算是一种特别的情怀吧。所以,尽管有些折腾,但我一定要来。
最后,我想用秋雨先生在《乡关何处》中描写的一段话作为结尾:“从一个没有自己家的家乡,到一个有自己家的异乡,离别家乡恰恰是为了回家,我的人生旅行,怎么会变得如此怪诞?火车外面,陆游、徐渭的家乡过去了,鲁迅、周作人的家乡过去了,郁达夫、茅盾的家乡过去了,丰子恺、徐志摩的家乡过去了……他们中有好多人,最终都没有回来。有几个,走得很远,死得很惨。其中有一个曾经洒脱地吟道: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车窗外的云彩暗了,时已薄暮,又想起了崔颢的诗句。淅淅沥沥,好像下起雨来了。”
是啊,不带走一片云彩。
此时的广州也是暴雨大作,没有淅淅沥沥的样子,但我很喜欢此时特有的安静。
旅行途中,总会遇见留恋的地,思念的人和怀念的事。有些萍水相逢,相逢后便不再联系;有些分道扬镳,离别后还彼此牵挂;有些倾盖如故,熟悉后又陷入陌生。
所有的遇见都是前世未了的缘分,感恩遇见,感恩旅途中的你我他。

本游记著作权归@唐旋看见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